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工作部门及直属机构,驻略各单位:
《略阳县“十三五”期间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略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9月19日
略阳县“十三五”期间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为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遏制事故和灾害发生,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汉中市“十三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应急体系现状
(一)现有工作基础
2006年以来,略阳县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大了应急体系建设力度,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应急体系,全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1.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已制定全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6个专项应急预案,60余个部门、17个镇办及基层企事业单位专项应急预案正在抓紧制定或制定完成,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2.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县上已成立了应急委员会及应急管理办公室,建立各类应急处置指挥部26个,并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公安等指挥中心;17个镇办也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3.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健全。进一步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在成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同时,整合资源,强化企事业单位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加消防救援大队开展应急救援抢险范围,规范民营非盈利性企业略阳县安捷应急救援大队的主体监管,组建了略阳县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抢险救援服务队,吸纳高速公路管理站应急救援队参与县域应急抢险工作。在各类突发事件处置时,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实现了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目标。全县共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8支400余人、兼职应急救援队伍21支1000余人、志愿应急救援队伍8000余人。
4.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重点加强了抗洪抢险、公安消防、矿山救护、公安巡警、医疗救护等方面应急队伍装备和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救灾、防汛等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
5.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气象、防汛、水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非煤矿山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得到加强,监测网络日趋完善。建成了公安指挥和监控系统,安装监控探头1000余枚,实现了对复杂场所、重点部位、道路交通等动态监控。建立了森林火灾报警网络及城区周边森林防火电子监控系统,全县森林火灾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
6.突发事件处置得力有效。“十二五”时期,面对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等严峻形势,我县成功应对处置了2015年“11·23”甘肃省西和县陇星锑业公司尾矿泄漏事故、2017年“8·7”甘肃省西汉水上游康县冲来油罐事件妥善处置;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对全县造成的重大灾害损失应急处置工作;开展交通主干道中断抢通;圆满完成菜籽坝供水主管道迁改期间导致城区供水中断期间的应对工作。横马路多次多段垮塌、309阁老岭段多起交通事故救援、嘉陵江溺水事故搜救、嘉陵江略徽交界处数十头死猪处理、20余名游客被困大山救援,特别在略钢职工多次集体上访事件处置过程中,我县立即启动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预案,稳定职工情绪,化解矛盾,稳妥处置,有效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各镇办及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难以有效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职能,也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职能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
2.应急运行机制不健全。部门、各镇办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
3.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搜救遇险人员能力亟待增强,社会应急力量组织薄弱。
4.物资运输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尚未形成;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储备匮乏,第一时间保障能力较弱。
5.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一些领域监测预警系统的布点密度不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和科学决策能力亟需加强。
6.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应急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亟待加强,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低,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救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一案三制”建设为核心,以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秩序井然的社会公共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和谐略阳建设,实现经济率先突破发展。
(二)建设原则
——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县级规划对应急体系建设做出统一部署,各镇办、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应急资源,加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全县在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反应能力。
——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加大投入、有力保障。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将应急管理费用纳入县级公共财政预算。健全完善经济保障、科普宣教等有关政策,有力保障应急体系建设。
(三)建设目标
到“十三五”末,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满足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的需要。
1.完成五大应急体系建设。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公共报警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
2.完成八大应急机制建设。包括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处置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应急保障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和调查评估机制等。
3.完成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包括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和指挥系统、应急队伍、物资保障能力、紧急运输保障系统、通信保障系统、恢复重建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培训与演练体系等应急管理基础项目建设。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开展风险隐患调查。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数据库。排查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隐患排查,重点抓好地质调查,及时更新完善隐患数据库。强化县内重点堤防、水库安全隐患调查,建立水利设施安全隐患数据库。加强森林火险隐患调查,建立火险隐患数据库。
——建立和完善事故灾难风险隐患数据库。全面完成非煤矿山、尾矿库、压力容器、危化品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远程监控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的档案库。
——建立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风险隐患数据库。开展突发公共卫生、食品药品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全县传染病管理数据库。完成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群体性事件高发地区等社会案例隐患调查,建立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
2.完善监测网络系统。
——扩充完善气象、水文、防汛、防滑等监测站网,动态掌握全县雨情、水情、旱情等信息,提高洪涝、干旱、防滑等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健全非煤矿山装备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对危险化学品储存及运输企业,建立实时监控系统。逐步完善全县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林火瞭望监测建设,扩充扑火机具装备,全面提高控制和扑救大火的能力。
——完善县、镇办、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健全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动植物疫情、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防控手段,加强人口密集场所、群体性事件和金融突发事件等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建设。重点要进一步完善综合报警监控系统,县城新建居民小区周边安全技术防范报警普及率达到60%以上,在已建小区及公众聚集、公共娱乐场所建立监控报警系统。
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健全气象、水利(防汛)、地震、安监、民政、林业、农业、国土资源、卫生、食品药品、交通运输等涉灾部门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
——建立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完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重点加强偏远高风险地区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
——建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评估、预测和综合预警系统。整合各类社会安全事件情报信息,建立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健全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预警系统。
4.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
——重点在高速公路、水利水电工程、高压输变电工程、通信枢纽、非煤矿山等关键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实时监测监控系统,提高设施抗风险能力。
(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1.推进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建设县、镇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实现市政府与县级、县级与各镇办及各有关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与发布、指挥协调、综合研判、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
2.完善部门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
——依托各部门现有信息系统和指挥系统,适当增加投入,拓展功能,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应急指挥决策支持、指挥指令的上传与下达。重点要依托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加强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力量,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同时,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实现对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中毒事件、药害事件、食品安全事故等统一应急协调指挥。
(三)应急队伍建设
1.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建设。
——补充完善防汛抗旱装备,加强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依托企业专业应急队伍,通过增配大型、特种救援救生装备,扩建现有矿山救援队伍,形成安全专业救援体系。
——加强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监测评估能力。加强医疗救援队伍建设,扩充现有医疗救援队,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扩充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力量,提高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2.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推进非煤矿山、电力、通讯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
——加大政府督查力度,确保企业将队伍建设要求落实到位。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发挥其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鼓励支持具有灾害救助职能的社会团体,参与应急救援。
3.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县应急办负责县级应急专家库的建立。各有关部门要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4.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
——依托共青团组织、基层社区、红十字会以及其它非政府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到2020年达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
(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以县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以部门应急物资管理系统、乡镇应急物资保障责任机构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调运机制。加强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等多种渠道,建立储备更新、物资损耗等财政补偿政策和核销制度。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的能力。
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
——强化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县救灾物资储备,保证17个镇办在紧急状态下,粮油、蔬菜及帐篷、棉被、衣物等生活类救灾物资 24小时内运抵灾区。同时,增加防汛物资储备量。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完善县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县级公共卫生类应急物资储备点,建立县级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
——加强消防应急救援储备库建设,建立区域性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依托电信运营企业,组建略阳应急通信保障物资储备中心。
(五)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1.完善应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
——由县交通运输局牵头,公安局、交警大队、公路段、运管所等单位参加,组成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机构,行使紧急状态下指挥调度职责。建立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
2.提高公路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加强运输薄弱环节改造,建立交通运输线路的综合治理机制,增大运输线路运能运力、通达里程和通达区域。落实主要运输线路智能监测、预警、疏导、清障、修复措施,加强重点线路、站点、桥梁、隧道监控力度,提高公路紧急运输保障能力。
(六)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公用通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公众通信网络紧急呼叫的优先接通、优先控制、互联互通和终端用户定位等能力。更新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设施,实现与公安、气象、水利等部门网络相连,形成覆盖全县的应急通信网络。加快组建宽带和短波应急通信网络,与政府专用通信网络相结合,形成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网。
2.完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
——完善公安、民政、水利(防汛)、卫生、林业、气象等部门应急通信系统,增加保密通信设备,提高应急状态下的信息沟通能力。
——建设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应急机动通信系统,建立山洪灾害重点易发区预警通信系统,提高水情、雨情、旱情等信息传输能力。进一步完善重大病虫害、动物疫病、森林火灾信息通信系统,实现灾情、疫情、火情等信息数字化网络传输。
——建设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中毒、药害事件及食品安全事故等现场卫生应急专用通讯系统,实现信息无障碍传输。各级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按标准配备适用的卫星通信、集群通信等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七)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1.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
——提高对学校、医院、供电、供水、交通、通讯等生命线工程的快速抢险能力。加强灾区无公害化处理能力建设,灾害废弃物、污染物必须进行清理。要建立现场灾情信息通报机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稳定灾民情绪。
——进一步加大恢复重建投入,落实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资金监管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确保恢复重建顺利进行。
2.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
——制定城镇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工作。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帐篷、移动厕所等。重要党政机关和单位必须配备备用电源。
——增强农村建筑的抗震、防火、防水等抗灾能力。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在农村推广使用适用建造、加固技术,提高农村建筑抗灾能力。在洪涝、泥石流等多灾、易灾的农村地区,指定或建设一批应急避难场所。
(八)培训与演练体系建设
——完善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设施,建立应急知识培训机制。到 2020年,全县所有应急管理人员全部轮训一次,专业救援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一次。
——建立专业培训演练基地。依托县委党校、职教中心,重点加强应急管理干部的培训。要建立非煤矿山、消防应急救援培训与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广泛开展基层应急演练。
(九)科普与宣传体系建设。
——向全县中小学校中发行《陕西省公众应急指南》和《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在学校教学中增加公共安全和自救知识内容。利用企事业单位培训资源,开展职工应急培训教育。积极开展基层应急科普宣教和初级救护培训工作。
——各部门和镇办要建立与媒体的联系沟通机制,加强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有关媒体在相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到 2021年群众应急知识宣传覆盖率达到 70%以上。
——组织编写应急宣传手册,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
(十)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针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各领域专项规划的实施,开展预防和应对暴雨、山洪、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化学品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突发环境事件、农业重大病虫害、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示范项目。
——选择“十天”高速公路、水利水电等关键基础设施,开展地震、地质灾害等突发灾害紧急自动处置示范工程。
四、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全县重点应急项目建设分为监测预警项目、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项目、应急队伍建设项目、物资保障建设项目、通信保障建设项目、应急避难场所、基层应急管理示范项目等7类重点应急建设项目,资金筹措采取以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为主,县级财政配套和依托企业自筹为辅的办法解决。
(一)监测预警项目建设
1.略阳水文站网建设。按照共建共管原则,增加3处雨量速报点,加固维修8处雨量速报点,增设5处汛情视频监测点,设立4点、1站的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及时掌握嘉陵江流域雨情、汛情信息。
2.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实况监测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作、综合管理与信息监控系统,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服务系统工程,完成移动气象台建设,满足应急处置现场气象数据需求。完善精细化天气预报平台,建立略阳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工程(汉中市政府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略阳分中心),提高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
3.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建设自动气象监测网络、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设立灾害性天气显示牌;建立暴雨、冰冻、大雾等影响交通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连接气象到公路管理等部门的宽带网络。同时,对全县所有客运车辆和危货运输车辆加装GPS,建立客货运输GPS信息、监控平台。
4.地震响应联动工程。维护管理好郭镇、灵岩寺2个地震监测台站,做好6个地震监测台站建设项目的后期收尾工作,健全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科技宣传网,建设地震应急联动协调系统和地震紧急救援技术平台。
5.火险预报和火险监测工程。在现有城区周边森林防火电子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涵盖17个镇办、6个国有林场和重点林区的电子监控系统。同时,在电子监控系统瞭望范围以外的制高点增设森林防火瞭望塔。
6.农业、林业有害生物预警和监控项目。建立有害生物监测点,做好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发生危害的调查监测和趋势预测预报;在全县设立森林病虫害常年测报点,建设一支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控半专业队伍。
7.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项目。建设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队伍,在全县50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设 1-2名监测员,配备专业监测设备,进行专业监测,建成专业监测骨干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
8.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建设项目。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督站和县级医疗机构、镇卫生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点。同时,健全县、镇、村食品药品协管员、信息员队伍。
(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项目
1.应急平台建设项目。2012年8月,完成县级应急平台建设,实现与市政府应急平台对接,完成县政府门户网站安装应急指挥软件系统,实现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
2.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建成与省市防汛指挥机构互联互通的可视会商系统,完善城区超短波通信系统,增配偏远各镇办、暴雨高频高值各镇办、重点水库等卫星电话、大功率短波和超短波电台及配套设施,更新改造预警广播系统,购置1辆防洪预警移动通讯车,增强信息保障能力。
3.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建成全县地质灾害数据库及地质灾害信息资源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4.城市安防监控指挥系统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在城区主干道、重点保卫单位和交通事故高发路段增设电子眼,城区基本做到无盲点,实现公安机关应对社会治安、道路交通、群体性事件等监控与指挥一体化。
5.森林防火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安装森林防火电子监控系统屏幕墙,建立视频会议系统、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及火场指挥系统。
6.气象灾害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建设气象灾害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对气象通信网络实施升级改造与完善,建成直通省市及各有关部门的光纤通信。
(三)应急队伍建设项目
以公安消防大队为基础,建立县应急救援大队,执行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救援任务。加强矿山救援救护队力量,增配救护装备设备,在“十三五”初达到国家四级资质。同时,县级建立1支80人的专业扑火队伍,17个镇办各建立1支40人的专业扑火队伍。
(四)物资保障建设项目
1.建设县级应急物资保障机构。由县发展改革局牵头,县经贸局、民政局、交通运输局、财政局等部门参加,建成县级应急物资保障调度指挥平台,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快速组织重要应急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运等。
2.关键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2011年底前,建成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2015年底前,完善关键应急物资紧急生产、采购、仓储和配送等环节的能力储备和运行机制。
3.改善公安消防装备。建立公安刑事技术中心,完成技侦智能系统、定位系统、查询系统、侦控系统等技术建设,建设危险物品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云梯登高车和干粉、高倍泡沫灭火车辆,改善消防人员个人防护装备。为专业、半专业森林扑火队伍增配运输车辆,加强个人装备保障。
4.建立卫生物资储备。尽量储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诊断、治疗和预防物资,包括消毒杀虫药械、防护装备(品)、诊断试剂和标准品、疫苗、特殊救治药品等,并定期更新。
(五)通信保障建设项目
1.移动应急通信指挥项目。为县应急办、公安局配置移动应急指挥车、应急通信车及车载移动通信指挥系统,实现突发事件现场事态跟踪、移动指挥与信息传递。
2.应急通信系统工程。依托现有公众应急通信网络和公安、气象等部门专用网络,实现各网络相连,形成覆盖全县、较为完整的应急卫星通讯网络。
3.电子政务基础工程。推进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设施,健全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门户网站。
(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在东门、嘉陵、灵岩广场、兴州珍园等应急避难场所,增设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建成氐羌文化广场、铸管厂、八渡河左右岸、体育场等应急避难场,配套应急水源、发电设备、照明设备及公厕等设备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帐篷、移动厕所等。
(七)基层应急管理示范项目
按照市上要求,县上选定1个镇,每个镇办选定1个村(社区)、1户企业、1所学校、1所医院作为示范点,坚持以“十抓”为突破口,以“五个早”为重点,以点带面,深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重点要进一步完善略阳天津高级中学省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加快东关小学市级示范点建设,并确定1个镇办作为县上示范点,按照要求做好相关建设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略阳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建设,强化其职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实际,分别编制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障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应急投入机制。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费。对县政府应急建设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县政府是重点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项目有关的部门和镇办要提供必要的配套条件;对依托企业等有关方面建设的项目,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所需资金由政府、企业和有关方面共同承担。
(三)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发挥防灾防损作用,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活动。鼓励通过投保商业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公众保障水平。
(四)加强协调配合联动。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借助应急平台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指导,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应急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能够快速反应、把握舆论导向。要加强与周边县(区)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交流与合作,汲取经验,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五)建立监督评估机制。要建立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定、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县政府要求,及时开展本镇、本系统应急建设体系规划的制定工作,各部门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筛选、设计、论证。各镇办和有关部门应急建设体系规划要与县政府应急建设体系规划相衔接、相协调,为争取项目资金打好基础。县应急办要对各镇办、各有关部门规划制定和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估,确保我县“十三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